以前,曾經和一位任職於
病弱學童的特殊支援學校的教師談過話。
據他說,學校本部裡大多是有哮喘的孩子。
但是,分校有得了白血症的孩子,
據說一年當中會有幾位孩子過世。
孩子們意識到了”死”以後,
所有”美好回憶”都被拋出腦後,
只是一味地問:
「死了以後會怎麼樣?好可怕、好可怕」
對於這些孩子認真的疑問,
醫生以及教師還有父母,
都只能回答說:
「在天國呦」「會變成星星呢」
但是,不久孩子們就會說:
「別隨便敷衍我們!」
周圍的大人們,就只能啞口無言。
他去找京都大學Carl Becker教授請教,
這位教授說:
「幾乎沒有知識或是經驗的孩子們的
直覺,其實有著科學根據」
並且提出長篇英語論文舉證,
來指出日本教育的僵化、冥頑不靈。
仔細想想,
冥頑不靈的不只是日本的教育界。
我們大人,
也對【死】頑固地忽視不想面對。
-------------------
“想又有什麽用啊?”“到時再說吧。”
“想這種事, 別活了。”
死亡是如此地讓人難以正視。在死亡面前,
難道人就只能(或) “絕望”,
或“作毫無意義的最後掙扎”嗎?
身體健康的時候,
人們對死的態度都很輕鬆樂觀:
“死是人生的休息”,“是長眠”,
“沒什麽可怕的”。
然而一旦死亡來臨,
只有“死後會怎麽樣”成為唯一關心的問題。
人在死後是否還存在? 會變成什麽樣?
我們對此一無所知, 處於一片漆黑的狀態。
這種不知道死後將會如何的心, 被稱為“無明之暗”, 也稱為“後生黑暗之心”。
(引用自『人,為何而生,為何而活』圓神出版pp.101-102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赤裸裸地直視”死亡”這件事的時候,
“人生的目的”這個大哉問,
就被擺在眼前無可閃躲。